在这个爱美的时代
大家都喜欢好看精致的配饰
而我
就是古人最早的精美饰物之一
我是玉玦
来自园区阳澄湖畔的草鞋山
我的颜值与内涵并重
但可别随意将我送人哦
这其中的学问
容我细细道来
▼
玦
我是玦,通体由玉打造,整体呈环形,别看我中间缺了一块,
这可是为了方便戴在耳朵上而特意留出的缺。
不要小瞧了我一介小小身躯,
我有着持久的文化生命力、丰富多样的面貌及内涵。
我们玉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非生产用的玉器。
而在像草鞋山所处的太湖流域,
更是玉玦工艺最为精湛与辉煌的区域。(我骄傲~)
像我这样的高颜值,当然要被作为配饰使用啦。
在草鞋山,我们通常被用作耳饰,
当然也有的会被佩戴在腰侧、脚踝,还有被用作扳指的。
与后世的玉玦不同,我们草鞋山的玉玦没有浓妆,只有淡抹。
没有细腻的花纹,只靠朴素无纹的素颜质地,就能打动人心。
玉玦(马家浜文化):佩玉的一种,扁平环形而有缺口,
白色偏黄,表面大部分打磨光滑,通常用作耳饰及佩饰。
玦,环之不周也。——《白虎通》
马家浜文化是中国较早使用玉器的考古学文化之一,
其制玉工艺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,
通过这些玉器,反映出“石之美者”的玉石已经被马家浜人所认识,
昭示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。
——《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》葛金根
玦-缺
“玦如环,缺而不连。”
盛极必衰,月满则亏。
我们玉玦身上虽有一道缺口,
却正应了自然规律之美。
虽然有人说这是美中不足,
但当残缺存在于美的整体中,
局部的缺陷恰好衬托出整体的熠熠闪光,
由此构成“残缺之美”。
“白璧”与“微瑕”往往结伴而行,惟其残缺才能真实反映本来面目。
我们玉玦便是这样。
玦者乃遇满则缺,形成其独特的美感,
更是将实用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,
是古人信仰、意念、灵感的化身。
玦-决-绝
鸿门宴相信大家都知道,
项羽在范增的策划下企图铲除刘邦,
由于刘邦频频示好,导致项羽犹豫不决。
当时范增为了提示项羽杀刘邦,几次用眼光示意项羽,
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,可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,
刘邦逃走,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。
四舍五入我也算是参与了历史大事件了(不是)
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——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玦,通“决”。由此可见,我们玉玦象征的是果断决绝。
古人也常常佩戴玉玦,以此提醒自己勇敢决断。
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资格佩戴玉玦的哦,
《庄子》有云:“儒者授佩玦者,事至而断。”
这就是说,如果君子能够在某些需要做决定的事情面前,
果断的做出决定,当机立断,才拥有资格佩戴玉玦。
除了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,我们作为信物,还有断绝关系的意思。
《荀子》有云:“聘人以珪,问士以壁,召人以瑗,绝人以玦,反绝以环。”
在古代,如果和某人交恶,断绝往来,便可以送他玉玦,表示此生不愿再见。
跟你们现在很多情侣间分手送黄玫瑰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。
所以
玉玦虽美
可不要乱送噢~
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,自新石器时代起便经久不衰,
已经深深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当中。
我们玉玦仅仅只是万千玉器中的一种,
但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类,
其中更多的神秘与奥妙,仍需你们来持续研究。
▼
○
○
-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 -
草鞋山遗址位于阳澄湖南岸,被称为“江南史前文化标尺” 、“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”。
2013年,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,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,
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,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“地书”,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。
○
○
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
“行走在遗址间”栏目
为您讲述 江南文化之源故事
感受环太湖流域的古文明
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官网:https://www.caoxieshanpark.cn
▼
供稿单位:苏州明堂映像美术馆
学术顾问:李冬君
责编:徐晓燕
编辑:园小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