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物会说话|火锅?不,我是陶腰沿釜!

 

 

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全新推出“文物会说话”系列,以“我”的视角,带领大家了解文明发展阶段的经典器物小知识。

 

听说 

“脖子以下全是腿”

是现代人最喜欢的身材

这不,我就是你们说的这种身材

 

我是陶腰沿釜

来自园区阳澄湖畔的草鞋山

 

直口,折肩,圜底

还有一个大有用处的"腰"

 

先卖个关子

一会儿大家就知道了

 

陶腰沿釜

01 是釜还是锅

 

 

看我!我的造型是不是和现在的锅很像?

 

没错,我就是古代人的锅,而且还是火锅哦。

古人把鱼、肉、稻米放在“釜”中,然后安置在炉灶上,或者用支脚支撑起来,

下面烧火进行加热煮熟便可食用美味的食物,就像现在的小火锅一样。

所以我也就是现在“锅”的前身啦。

 

关于字,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古字!

 

由釜衍生出很多成语 ,

如“釜底抽薪”,还有“破沉舟”、“底游鱼”、“鱼游沸,燕处危巢”等成语,

都是由釜字演变而来的~

 

汉字“”表示一种器物,圆底而无足,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,

釜口也是圆形,可以直接用来煮、炖、煎、炒等,可视为现代所使用「锅」的前身。

 

制作陶釜时,常常在陶泥中掺入稻壳或水稻的茎叶碎末和小石子,

制成传热快、耐高温的夹砂陶。这样也可以防止黏土因干燥收缩而开裂。

 

脖子以下全是腿

02 大有用处的腰

 

 

大家看我腰上这一圈突出的“沿”,这是我最显著的特征了。

我也因此而得名“腰沿釜”。

大家猜猜看这圈“沿”有什么用呢?

 

别看它造型奇特,乍一看有点奇怪,

但其实它是为了防止底下的火焰和柴灰上升污染食物,

或是防止食物从锅内溢出时把火浇灭。

 

 

除此之外,当釜放在灶上做饭时还可以起到支撑作用,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。

 

这也造就了我“脖子以下全是腿”的奇特器型。

 

陶腰沿釜 / 马家浜文化 

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展厅

 

腰沿釜是釜式之一,亦称“宽沿釜”,夹砂陶制,因腹部有一道宽沿而名。

直口,折肩,圜底,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。

后来的铁制品也有这种形制,只是宽沿至圜底的长度较短。

 

不仅如此,腰沿釜还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最为独特的典型器物。

在草鞋山以及其他太湖流域生活的先民们,用智慧改良了釜,

创造出了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腰沿釜。

 

 

往古来今

03 当釜来到现代

 

腰沿釜兼具了美观和实用性,所以造型和功能也一直沿用到了现代。

看看下面这些器物,是不是长得和我很像~

 

现代釜

 

现代的釜,多是用于传统灶台之上或现代电饭锅的内胆,

而材质则从夹砂陶变成了铁质或陶瓷。

 

如今,釜虽然不再是撑起煮熟食物重任的器皿,而是成为了提高生活品质的工具。

但依旧保留着先民的智慧,传承数千年。

 

 

 

-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 -

 

 

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阳澄湖南岸,被称为“江南史前文化标尺” 、“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”。

2013年,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,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,

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,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“地书”,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。

 

 

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

 “行走在遗址间”栏目 

为您讲述 江南文化之源故事

感受环太湖流域的古文明

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官网:https://www.caoxieshanpark.cn

 


责编:徐晓燕

编辑:园小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