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
大家知道
在没有塑料、玻璃
甚至没有瓷器的年代
古人用什么来盛酒吗?
答案揭晓
用来盛酒的器皿
就是“我”陶盉(hé)啦~
让我们一起从草鞋山出发
看看陶盉的历史吧~
▼
陶盉
大腹、敛口,前面有长流,后面有把手,有盖,下有三足。
看起来是不是形似后世的茶壶?
其实这是盛酒具,是古代调和酒、水的器具,
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也可以用作盥沐的水具。
大约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开始,陶盉慢慢登上了历史舞台,
草鞋山遗址出土的,则大多都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产物。
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技艺,在中国新石器诸文化中,
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成就的时期——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。
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盉的器壁比较匀称。
水具?酒器?
尽管对于陶盉最初用途的说法各有不同,有说水具的,也有说酒器的,
但我们能够明确知道的是,盉在后世,是盛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酒器。
从字义上看,盉字从皿,从禾。
“禾”指五谷、粮食。“皿”指容器、盛器。
“禾”与“皿”联合起来,就很容易联想到“把五谷所酿之酒放到容器里进行配比品尝”。
王国维在《观堂集林·卷三·艺林三·说盉》中也提出:
"余谓盉者,盖和水于酒之器,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。"
由此也可以看出,盉在用作酒器的时候似乎多一些。
到了商代至战国时,由于生产力的提升,青铜便代替了陶,成为盉的主要材质。
器型也有了一些变化,商周时期,
盉口大,腹深,流直,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,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。
春秋战国时,则盉口变小,腹部扁圆,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,
蹄形足较为常见,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。
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,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,造型轻盈秀巧。
周朝 青铜盉
首都博物馆
酒器的盛行也代表着先民们生产力的提升,
从一开始为了储存粮食而制作的陶罐到盛酒的陶盉,
也代表着先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。
而中国酒文化,也在陶盉中慢慢孕育开来.…..
○
○
-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 -
草鞋山遗址位于阳澄湖南岸,被称为“江南史前文化标尺” 、“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”。
2013年,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,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,
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,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“地书”,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。
○
○
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
“行走在遗址间”栏目
为您讲述 江南文化之源故事
感受环太湖流域的古文明
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官网:https://www.caoxieshanpark.cn
供稿单位:苏州明堂映像美术馆
学术顾问:李冬君
责编:徐晓燕
编辑:园小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