纬线起花的罗纹织物
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
既能御寒避风、防虫护体
又能遮丑饰美
大家好
“我”是葛纺织品
麻与葛是中国古代纺织品之先声
为人蔽体取暖,“我”责任重大!
让我们一起从草鞋山出发
看看葛纺织品的历史吧~
▼
最早的葛纺织品
1972年,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第10层,发现了3块炭化纺织物残片,
距今六千余年,是我国出土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。
经鉴定,其纤维原料为野生葛,
组织结构为纬线起花的罗纹织物,经密约每厘米10根,
罗纹纬密每厘米26至28根,地部纬密每厘米13至14根,
花纹为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。
同时出土有陶制纺轮、骨制梭形器、木制绞纱棒等纺织工具和缝纫工具,
说明先民们早在六千多年前,就掌握了纺织的专业技术。
最早发现的葛纺织品实物,是先民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什么是葛?
“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莫莫。是刈是濩,为絺为綌,服之无斁。”
绿叶浓郁茂盛的葛藤漫山遍野地生长着,
收割回来蒸煮后,提取纤维,制成衣服,穿在身上真舒服!
这是诗经《周南·葛覃》诗篇中,即将回家探望父母的出嫁女唱的诗歌。
既描述了葛的生长状态又讲述了葛的作用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诗经中有十余篇提到“葛”,涉及其形态、用途等,
可见农耕文明里,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,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葛藤可提取纤维,用于织布。
初夏,收割葛藤,缠绕成圈,放在大锅里煮。
让它在土壤或蒲苇中发酵2-3天。
待表面变得柔软,洗净就能得到干净的纤维。
即使被弄湿,它也能迅速干燥,不会变得沉重。
葛布
葛根部含有大量淀粉,可以制成葛根粉。
在看病难、买药难的时代,葛根被视作一种有价值的医药替代品。
在平时适当喝一些葛根粉,能够辅助降低血脂血压。
采葛制衣
据考古资料,中国纺织生产习俗,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,
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、皮衣服。
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,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。
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时代。
尤其是草鞋山葛纺织品的发现,
证实了传说的“五帝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“夏日衣葛”的习俗。
丝织品发明后,由于异常珍贵,一般平民只能夏日服葛,冬日衣褐。
而华丽的丝绸与细软的轻裘,则是富贵人家的冬衣。
黄帝时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”,线在这时候出现。
此后,以麻和葛织物(古称布)以及丝织物(古称帛和锦)为主要材质的中国衣裳登上历史的舞台。
先民采葛制衣,是一项与春耕秋收同样重要的劳动。
采葛、练葛、洗葛衣三步,称为葛衣三部曲,
围绕葛衣制作,已经成了一个治葛产业链。
明代 丁云鵬《漉酒圖》局部
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也有葛巾漉酒的典故。
传闻陶渊明爱酒,他去朋友家做客,
主人刚酿好的美酒,还未曾隔去酒渣,
陶渊明已经等不及,解下自己的葛布头巾当滤网,现场喝了起来。
纺织的过去与现在
中国的纺织历史悠久。
早在原始社会,先民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、麻、蚕丝等,
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,搓、绩、编、织成为粗陋的衣服,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。
大汶口文化时期,黄帝的元妃螺祖,发明养蚕缫丝。
有的纺织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,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,
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。
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,并施以色彩。
但是,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,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。
秦汉到清末,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。
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:从汉到唐,葛逐步为麻所取代;宋至明,麻又为棉所取代。
这个时期里,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,出现了多种形式:
如缫车、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(每台3~5锭)脚踏式;
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。
○
○
-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 -
草鞋山遗址位于阳澄湖南岸,被称为“江南史前文化标尺” 、“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”。
2013年,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,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,
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,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“地书”,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。
○
○
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
“行走在遗址间”栏目
为您讲述 江南文化之源故事
感受环太湖流域的古文明
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官网:https://www.caoxieshanpark.cn
供稿单位:苏州明堂映像美术馆
学术顾问:李冬君
责编:徐晓燕
编辑:园小文